詩經中的中草藥
“隰桑有阿”——桑葉有固澀之功
《詩經·小雅·隰!肥且皇浊樵,“隰桑有阿,其葉有沃”,低濕地里的桑樹多美!其葉肥嫩柔潤。“既見君子,德音孔膠”。“孔膠”,膠固之意。女子見了心愛的人,情意膠漆難分。桑葉善疏散風熱,又能收斂固澀,“孔膠”的隱喻不難體悟。
“散”與“斂”是對待的統一,包含在一物之中乃自然之道,倘拘滯一義則失之偏頗;,用桑葉散風寧嗽、清肝明目者不知凡幾,用其收斂固澀,以止汗、止崩漏者甚稀,其理亦未暢發,誠為憾事。近人張錫純深具卓見,謂桑葉“涼而宣通,最解肺中風熱,其能散可知;又善固氣化,治崩帶脫肛,其能斂可知。斂而且散之妙用,于肺臟闔辟之機尤投合也”。張氏細心體驗,觀察到桑之嫩葉含有液汁,“嫩葉采下,葉蒂必有白漿,故能于人有補益”。白漿稠粘,宜其能斂能固,這和當代一些老藥工說桑葉“味甘微苦澀,久嚼稍發粘”(《中藥材手冊》1959年版)相契合。從“孔膠”到澀粘,古今呼應,這就解開了桑葉能固澀的奧秘。
用桑葉止夜汗出自宋代洪邁《夷堅志》,嚴州山寺有一僧人,形體羸瘦,每夜就寢遍身汗出,衣皆濕透,二十年無藥能療,監寺教以用桑葉一味,乘露新摘,焙干研末,米湯下二錢(6克),數日遂愈。并說桑葉干者亦可用,但藥力不及新采者。余以為桑葉研末服用之法值得注意,蓋桑葉能散,以氣勝,取其清香之氣、輕揚之性以發散之;斂,以質勝,取其甘苦而澀之味、粘稠之質以固澀之。當代已故名醫魏龍驤亦喜用此法,留下了“桑葉止夜汗”的醫話膾炙人口。魏龍驤謂:“連遇夜汗者數起……不期信手拈來,皆成妙用,無不應手。”
清末明初之醫家傅青主,曾制“加減當歸補血湯”(當歸、生黃芪、三七根末、桑葉)以療婦人血崩。傅氏認為桑葉“滋腎之陰,又有收斂之妙耳”,其言良是。此方用14片桑葉入煎劑,以其能固下元。余以為若作末服之,固下止崩之功將更勝一籌。
桑樹通體是寶,桑葉、桑枝、桑皮、桑椹均具藥用價值。清人陳士鐸《本草新編》說桑葉“善補骨中之髓,添腎中之精,止身中之汗”,能“扶衰卻老”。一味平常易得之品,功用神奇。蠶食桑葉吐絲結繭,僵蠶、蠶繭均為治療糖尿病之良品。筆者驗證,因桑葉既能生津止渴,又能固下焦氣化,糖尿病口渴、尿頻,證屬氣陰不足者,用之有一定的效果,值得進一步研索。